武当三丰太极拳教学视频
发布日期:2024-09-02 10:41    点击次数:84

图片

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迨入后天,即成太极。

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也。

图片

人之作用,有动必有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

人之生机,全恃神气。

气清上浮,无异上天。

神凝内敛,无异下地。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

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

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

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气既交,而太极之象成。

内敛其神,外聚其气。

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

意者,神之使也。神气既而太极之位定。

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氲化生,而谓七二之数。

太极拳总势十有三:掤、捋、挤、按、采、捌、肘靠、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其虚灵、含拔、松腰、分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之不二法门也。

学太极拳,为人道之基,人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

故习此拳,亦须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

气不能聚,神必乱之。心性不相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之四体百脉,莫不尽死。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

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打坐之举不可缺,而行功之法不可废矣。

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成无极。

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不粘不滞,斯可以传吾法矣。

太极拳运动的轴心太极点,为人体真气、健康和体力之中心,是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主要系统的中心枢纽。

由此向外分散有六十四根经脉,分达腰的四周,经上扩至心间,通达大脑中枢与上、中两丹田,向下到达会阴,并通达两腿与脚根,至涌泉穴。

修炼家把这正丹田认为是藏精之府,在此筑基和炼精化气。

精是指人体的内分泌腺特别是性腺的分泌物,是人体内的精华物质,现代医学上称激素(荷尔蒙)。

这种激素正常地进入腺体周围的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到身体各处,以调节身体的生长和发育、物质代谢和组识器官活动。

按“炼精化气”的原理,它可以转化为真气。

内丹家们又把此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同情欲交感之精加以区别。先天之精可转化真气,顺经络循环到身体各处,充盈周身,维持和增强人的生命力。太极拳和内丹术的初步功夫都是在这里运功。

太极拳通过站桩和“刻刻留心在腰间”的各种动作锻炼,把下丹田根基扎好,使丹田之气(真气)强大充盈。一旦下丹田之气炼成,内气可收可发。

收时内气紧凝于腹脐之间成丹,发则气随意起,力从气注,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所不至。

用于技击当中,随意运转,发至身体所需部位,其威力极大。

所以太极拳的“丹田内转”功以及由此带动腰、胯、手、足上下协调旋转而产生的内功力,就是太极拳追求的内功第一步。

正因为太极拳作为一种拳术,作为技击的武术种类,它难免有重技击之要务,这样一方面要追求内气充盈的丹出内功之力,一方面还要追求技击上的方式技巧,因而不得不减弱在丹田内功上的深造,往往只注重技击,而忽视了继续经中丹田的炼气化神和上丹田的炼神还虚的进一步深炼,才使得太极拳难以达到威力无比的最高境界。

而内丹术的大成者就是在筑基炼精化气基础上,继续向上层加深炼功,待下丹田真气充盈成丹后,即贮存能量,固本培元,在“中丹田”(两乳之间的膻中穴里)这个藏气之府中,进行第二阶段的“炼气化神”,这就是道教内丹术中周天功的又一层次。

待中丹田真气充盈聚丹后,可以调心养神,强心肺,益守气,发神功,并能加强神经系统与经络系统的传递作用太极拳的整体发劲有“力由脊发”之说,实际上是依靠中丹田来传递的,如果说“下丹田是人体内的发电场和核能库”,那么中丹田就是人体力量的中转站,因为上肢发力,下肢的作用力及腰胯的力源必须通过这个“中转站”。

当代太极高手多属此类,只能凭本身整劲和借化之力,而不能达到发人于无形的内气击人之境界。

上丹田(两眉之间的印堂穴,与玉穴相对,在百会穴与会阴穴垂直相交线上)是藏神之府,是炼神还虚之舍,其实是为了明理而设讲的几个过程。而在炼功过程中,亦非三次行动,它们是一个整体,上丹田是“调意”、控制药物、调整火候之指挥中心。

常说:“还精补脑”是通过炼精化气的系列过程,到能炼到真气充盈凝集成丹于上丹田后可使精力充沛,记忆力增强,智慧开发,三丹田成一体,神意、气力合一,出现人体先天的潜在功能。

图片

内丹功炼到此境界,太极拳内功则出神人化,发人于无形之中。当今太极拳界通病是存在于初级阶段,因而不能出现像杨露禅、孙禄堂之类的高手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